痈字筆順動畫
注音:ㄩㄥ
拼音:yōng
筆劃:10
倉頡:KBQ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UEK
簡體:
筆順:點、 橫、 撇、 點、 提、 撇、 橫折鉤、 橫、 橫、 豎
吉凶:
五筆:UEK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5
常用字:
基本釋義

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癥,病原體是葡萄球菌,多發生在背部或項部,癥狀是局部紅腫,形成硬塊,表面有許多膿皰,有時形成許多小孔,呈篩狀,非常疼痛,常引起發熱、寒戰等,嚴重時并發敗血癥。

詳細釋義
癰 [yōng]
〈名〉
  1. 喻禍患 。

    如:癰疽(比喻禍患;毛病)

  2. (形聲。從疒(chuáng),雍聲。本義:中醫指惡性膿瘡)

  3.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癰。——漢· 王充《論衡·別通》

  4. 同本義

    又如:癰腫(癰疽);癰瘡(很大的毒瘡);癰囊(癰腫)

    佗以為腸癰。——《后漢書·華佗傳》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4134135112
四角號碼:00127
UniCode:U+75C8
規範編號:4619
首尾分解查字:疒用
漢字部件構造:疒用
粵語:jung1
閩南語:eng1
平水韻:上平二冬
康熙字典索引:頁772第11
故訓彙纂索引:1517|1595.2
康熙字典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邕。【說文】腫也。【廣韻】癰癤。【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皆氣血稽留,榮衞不通之所致也。【後漢·律曆志】驚蟄晷長八尺二寸,未當至而至,多病癰疽脛腫。 又地名。與雍州之雍通。【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 又邕上聲。【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釋文】癰,委勇反。 【集韻】亦作臃。又書作。【韻會】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