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字筆順動畫
注音:ㄏㄢˊ
拼音:hàn
筆劃:6
倉頡:EMJ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IFH
簡體:
筆順:點、 點、 提、 橫、 橫、 豎
吉凶:
五筆:IFH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3
常用字:
基本釋義
[ hàn ]

人和高等動物從皮膚排泄出來的液體,是機體通過皮膚散熱的主要方式。

[ hán ]

可汗(kèhán)的簡稱。

詳細釋義
汗 [hàn]
〈動〉
  1. 另見 hán

  2.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又如:汗下(汗流下來);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樣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脫(出汗失水而虛脫)

〈名〉
  1. (形聲。從水,干聲。本義: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動物皮膚內腺體分泌的一種含鹽的液體

    汗,身液也。——《說文》

    五藏化液心為汗。——《宣明五氣篇》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釋名·釋衣服》

    汗者,精氣也。——《素問·評熱病論》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漢書·劉向傳》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與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樣子);汗星(細小的汗珠);汗跡(汗水的痕跡)

    汗出浹背。——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3. 舊時維吾爾族一些上層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稱號 。亦作維吾爾族表示女性的稱號,用在名字末尾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書寫,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稱為汗筒,也稱汗青);汗竹(借指史籍、書冊);汗青頭白(書成人老)

汗 [hán]
〈名〉
  1. 另見 hàn

  2. 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

    咸豐四年, 土謝圖汗、 車臣汗兩部汗、王、公、臺吉等請捐助軍需,溫旨郤之。——《清史稿》

    汗,可汗。蕃王稱。——《廣韻》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441112
四角號碼:31140
UniCode:U+6C57
規範編號:0536
首尾分解查字:氵干
漢字部件構造:氵干
粵語:hon4
閩南語:han7,koaN7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康熙字典索引:頁605第11
故訓彙纂索引:1221|1299.2
漢語字典索引:卷3頁1550第06
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