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字筆順動畫
注音:ㄖㄣˋ
拼音:rèn
筆劃:5
倉頡:OSHI
部首:
五行:
吉凶:
五筆:WVYY
簡體:
筆順:撇、 豎、 橫折鉤、 撇、 點
吉凶:
五筆:WVYY
簡體:
异体字:
部首筆劃:2
常用字:
基本釋義

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萬~高山。為山九~,功虧一簣。

詳細釋義
仞 [rèn]
〈名〉
  1. (形聲。從人,刃聲。本義: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漢制七尺)

  2. 用同“刃”。鋒刃,借指刀劍之類的兵器

    仞,通作刃。——《正字通》

  3. 同本義

    仞,伸臂一尋八尺也。——《說文》

  4. 春秋時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東

    子越自 石溪, 子貝自 仞以伐 庸。——《左傳》

  5. 按,諸說不一

    一片孤城萬仞山。——唐· 王之渙《涼州詞》

    筑宮仞有三尺。——《禮記·祭義》

    夫子之墻數仞。——《論語·子張》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湯問》

    深八尺謂之洫,深二仞謂之澮。——《考工記·匠人》

〈動〉
  1. 測量深度

    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左傳》

  2. 認為,當作

    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淮南子·人間》

    惟通州五代所置,向無郡名,政和末,始賜名 靜海,史家遂誤仞改州為郡矣。—— 清·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

  3. “認”的古字。

  4. 通“忍”

    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墨子》

  5. 通“認”。辨認 。

    如:仞識論(認識論)

  6. 承認

    公理者,猶云眾所同仞之界域。——章炳麟《四惑論》

〈形〉
  1. 通“牣”。滿,充滿

    虛宮館而勿仞。——司馬相如《上林賦》

    又如:仞積(堆滿)

    充仞其中者。——司馬相如《子虛賦》

  2. 通“韌”。柔軟而堅固

    鞏用黃牛之革。——《易·革》。三國魏· 王弼注:“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

其他
姓名學:非姓氏
筆順編號:32534
四角號碼:27220
UniCode:U+4EDE
規範編號:3546
首尾分解查字:亻刃
漢字部件構造:亻刃
粵語:jan6
平水韻:去聲十二震
康熙字典索引:頁93第04
故訓彙纂索引:90|0168.1
漢語字典索引:卷1頁0115第07
康熙字典解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而振切,音刃。【孔安國曰】八尺曰仞。【禮·祭義】築宮仞有三尺。【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仞。 又度深曰仞。【左傳·昭三十二年】仞溝洫。 又與認通。【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仞而有之,皆惑也。【註】仞卽認。【淮南子·人閒訓】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 又與牣通。滿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又地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註】仞入庸道。 一作軔。【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仞,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長以尋,度地以步。《小爾雅》四尺曰仞,王肅從之。包咸鄭謂七尺曰仞。《書》爲山九仞。《釋文》仞,七尺也。《應劭·漢書註》:五尺六寸曰仞。顏師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尋也。顏說與孔安國同,顏以八尺爲仞是也。《說文》以仞爲申臂一尋,非。一尋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減二分,應劭之說據漢尺也。《莊子·庚桑楚》步仞之丘註:七尺曰仞,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