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如漢代有亙寬。
2.時間或空間延續不斷:“亙古”、“橫亙”、“綿亙數里”。《樂府詩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辭十六?南朝宋?鮑照?東武吟行》:“密途亙萬里,寧歲猶七奔。”
3.窮盡。《文選?張衡?南都賦》:“貯水渟洿,亙望無涯。”李善?注:“亙,竟也。”
4.同“亙”。
【正字通】同。月弦也。◎按《說文·木部》,竟也。古文作,從二從舟。二部,,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閒。獨恒字古文作,註從月。《詩·小雅》如月之恆。據此則去聲亙從舟竟岸,本義也。平聲恆從心亙聲,訓常,本義也。《詩》如月之恆,先儒以爲月上弦而就盈,取漸進之義,此借義也。讀去聲者亙字,加心轉平聲者恆字,形變音變,義因之而變,不相蒙也。謂恆從舟,亦從月,兩存備考可也,必存廢亙,《正字通》之誤也。欲存亙廢,遂謂《詩》如月之恆,恆當作亙,譌加心作恆。心部恆註謂《詩》不當將亙字譌借恆,則誤甚矣。又《集韻》?字古文又作,則從舟又從月矣。存以備考。